孟子说生命共同体1

1639 2022-02-28 16:33:08

一、为什么要了解生命共同体

1、不知类

【原文】孟子曰:“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,非疾痛害事也,如有能信之者,则不远秦楚之路,为指之不若人也。指不若人,则知恶之;心不若人,则不知恶,此之谓不知类也。” (告子上 12)

【译文】孟子说:“现在有个人,他无名指弯曲着伸不直,并不疼痛,也不妨碍做事,如果有人能使它伸直,即使跑去秦国、楚国也不嫌远去医治,为的是无名指比不上别人。无名指比不上别人,就知道厌恶;心性不及别人,竟不知道厌恶,这个就叫作不知类。”

【分析】人的特征,首先是共性,天良本善,老天给每个人一点灵光入胎成人,成为人的心光,叫心性。这是生命的共性,是生命的先天状态,没有共性,就没有后天的个性。共性涉及到天意、命运。关于本性的道理,孔子对他的弟子都是不讲的,儒家的大道学说是掌握在贵族阶层的,但是,这个问题牵涉到每一个个人,每个个人和一个民族甚至更大范围的整体之间的关系,不告诉老百姓是不行的。于是发展到战国中期,出现了孟子,他说:“人皆可以为尧舜。”(告子下2)“圣人,与我同类者。“(告子上7),孟子把为贵族封锁的本性学说,告诉老百姓。孟子把孔子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变成了民可使由之,还可使知之。不仅老百姓都照着做了,还要让百姓知道真相。

2、不知大小

【原文】孟子曰:“人之于身也,兼所爱。兼所爱,则兼所养也。无尺寸之肤不爱焉,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。所以考其善不善者,岂有他哉?于己取之而已矣。体有贵贱,有小大。无以小害大,无以贱害贵。养其小者为小人,养其大者为大人。今有场师,舍其梧,养其棘,则为贱场师焉。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,而不知也,则为狼疾人也。饮食之人,则人贱之矣,为其养小以失大也。饮食之人无有失也,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?”(告子上14)

【译文】孟子说:“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,每个部分都很爱惜。因为每个部分都很爱惜,因此每个部位都加倍保养。没有一尺一寸不爱惜,便没有一尺一寸不保养。考察他养护得好或者不好,难道还有别的方法吗?只要看他保养的是哪个部分就可以了。身体有重要的部分,也有次要的部分;有小的,也有大的。不要因为小的而损害大的,不要因为次要的而损害重要的。保养小的就是小人,保养大的便是君子。如果有个场圃管理员,该种梧桐、楸树大树的土地,却去中了不成材的荆棘,那就是位很糟的场圃。如果有人只保养他的一根手指,却丢失了肩头背脊,自己还不明白,那便是糊涂蛋了。只晓得吃吃喝喝的人,人家都轻视他;因为他只保养了小的,而丢失了大的。如果讲究吃喝的人并不影响心志的培养,那么,他的吃喝难道只是为了口腹之需那样小的部分呢?”

【分析】人体有贵贱、大小之分,本心是纯阳,肉身是阴气。本心的养护是贵、是大,人体的其他部分是贱和小。但是一般的人都是不知贵贱大小,都搞颠倒了。养生都是保养肉身。就像一块土地,本来可以种植苍天大树,却只是种植了一些没用的荆棘一样。老天诞生一个生命,本来是为了培养一棵参天大树,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,对社会、对历史有贡献的大人物,但是因为自己不知大小,没有志气,本性良心昏睡不醒,辜负了老天的生和养。老天爷说,我创造了人类,每天输送纯阳的元气,我要培养的是安邦治国、造福天下的栋梁之材,你们却用一些荆棘回报我的恩德。养护本心,就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材。

3、知道类

【原文】孟子曰:“富岁,子弟多赖;凶岁,子弟多暴,非天之降才尔殊也,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。今夫麦,播种而耰之,其地同,树之时又同,浡然而生,至于日至之时,皆熟矣。虽有不同,则地有肥硗、雨露之养、人事之不齐也。故凡同类者,举相似也,何独至于人而疑之?圣人,与我同类者。至于味,天下期于易牙,是天下之口相似也。惟耳亦然,至于声,天下期于师旷,是天下之耳相似也。唯目亦然。至于子都,天下莫不知其姣也。不知子都之姣者,无目者也。故曰,口之于味也,有同耆焉;耳之于声也,有同听焉;目之于色也,有同美焉。至于心,独无所同然乎?心之所同然者何也?谓理也,义也。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。故理义之悦我心,犹刍豢之悦我口。” (告子上7)

【译文】孟子说:“丰年的时候,子弟多半懒惰;荒年的时候,子弟多半横暴,不是天生的资质不同,是他们的本心沦陷了造成的。好比大麦,播种后平整田地,土地相同,种植的时间相同,便会蓬勃地生长,到了夏至,就都成熟了。即便有所不同,那也是由于土地的肥瘦、雨水的多少不同、人所下的功夫不同。所以只要是同类之物,无不大体相同,为什么一讲到人类的共性就怀疑了呢?圣人也是我们的同类。一讲到口味,天下都期望做到易牙那样的手艺,这就说明了天下人味觉大体相同。耳朵也这样。一讲到声音,天下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的技术,这就说明了天下人的听觉大体相同。眼睛也这样。一讲到子都,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他的美丽。不认为子都美丽的,只有那些瞎子。所以说,口对于味道,有相同的嗜好;耳对于声音,有相同的听觉;眼睛对于容色,有相同的美感。谈到心,就偏偏没有相同的地方吗?心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呢?是理,是义。圣人是最先掌握了我们内心相同之处的人。所以讲理义使我们心神愉快,就好像肉食使我们的口愉快一样。”

【分析】孟子说的人心相同之处,是人与生俱来的良心。“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恻隐之心。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;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;无辞让之心,非人也;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“(公孙丑上6)这个本善的良心,就是人的共性,本心的善,因为与生命本源相联,所以具有巨大的能量与最高的自然智慧。人在丰年懒惰,在荒年残暴,是因为本心陷落了,在昏睡,在被遮盖。精彩的人生,和失败的人生,人与人之间差别何止一倍、十倍甚至无数倍,就是因为对本心的威力的开发利用的程度不同。

4、先立其大

【原文】公都子问曰:“钧是人也,或为大人,或为小人,何也?”

孟子曰:“从其大体为大人,从其小体为小人。”

曰:“钧是人也,或从其大体,或从其小体,何也?”

曰:“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于物。物交物,则引之而已矣。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此天之所与我者。先立乎其大者,则其小者不能夺也。此为大人而已矣。” (告子篇上15)

【译文】公都子问道:“同样是人,其中有些是君子,有些是小人,为什么呢?”

孟子说:“满足身体重要部分的是君子,满足身体次要部分的是小人。”

公都子问:“同样是人,有人满足重要部分的需要,有人满足次要部分的欲望,又为了什么呢?”

孟子答道:“耳朵眼睛这类器官是不会思考的,所以容易为外物所蒙蔽。一与外物接触,便被引向迷途了。而心这个器官的功能是思考,反思便有所得,不反思便得不到,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。因此,先确立了重要的部分,次要的部分就无法与之抗衡了。这样就成了君子了。”

【分析】

本性的觉知,是上天赐予我们的,心是会觉察的,一个感悟,一个灵感,先是一刻的宁静,然后诞生一个觉知,这一刻的宁静就是本心。反思是本心显露的时刻,所以孟子说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思什么不重要,因为反思,得到了本性的显露,也就是得到了大能量和天人合一的高智慧,这下一个老百姓就变成大人物了。这就是保养本性的巨大好处。孔子不让说,孟子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了,体现了伟大的平等性。

5、本心的大用

【原文】徐子曰:“仲尼亟称于水,曰:‘水哉,水哉!’何取于水也?”

孟子曰:“源泉混混,不舍昼夜,盈科而后进,放乎四海。有本者如是,是之取尔。苟为无本,七八月之间雨集,沟浍皆盈;其涸也,可立而待也。故声闻过情,君子耻之。” (离娄下18)

【译文】徐子问:“孔子好几次称赞水,说:‘水呀,水呀!’孔子赞水的什么呢?”

孟子说:“有本源的水滚滚向前,昼夜不息,把沟坑填满了,又继续奔流,一直奔向大海。有本源的都是这样,孔子看中的就是这一点。如果没有本源,即使七八月间大雨滂沱,把大小沟渠都灌满了,但是它的干涸也时立等可待的。所以名过其实是君子觉得可耻的。”

【分析】本心是君子,君子自强不息。总是自我激励,自我奋进,克服重重困难,勇猛向前。就像水一样,先是填满沟沟坎坎,冲破一切阻力,奔向大海。孔子就用接通本源的水来比喻本心,有本源做靠山,做动力,就有无尽奋发向前的动力,如果没有接通本源的水,很快就干枯了。而人的初心本性,就是来自本源的,只要回到初心,找回纯洁的天真之心,人就会有巨大的能量。良心本心,发用不止。

6、本心就是仁义

【原文】孟子曰:“有天爵者,有人爵者。仁义忠信,乐善不倦,此天爵也;公卿大夫,此人爵也。古之人修其天爵,而人爵从之。今之人修其天爵,以要人爵;既得人爵,而弃其天爵,则惑之甚者也,终亦必亡而已矣。”(告子上16)

【译文】孟子说:“有天赐的爵位,有人赐的爵位。仁、义、忠、信,乐善不疲,这是天赐予的爵位;公卿大夫,这是人赐予的爵位。古代的人培养他们天赐的爵位,人赐的爵位也就跟着得到了。而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,为的是追求人赐的爵位;一旦得到人赐的爵位,就舍弃了天赐的爵位,真是糊涂透顶了,到头来连人赐的爵位也会丢掉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【分析】无形的本心,通过五德仁义礼智信外显。拥抱本源获得巨大的能量与自然大智慧,具体的做法就是修仁义忠信,仁义对应魂魄,魂魄合一的元神,就几乎是本心了,忠信是诚恳之心,培养发自灵魂的诚恳之心,就是回归初心。这就是天爵,修天爵,人爵的官位、财富会随之而来。但是现在人良心都不真了,修天爵是为了升官发财。修仁义得了爵位财富,就把仁义丢掉了,所以到最后,官位和财富也就丢失了。

20220228-1.jpg

 


作者:韩金英

来源:九重天

分享到 61.4K

上一篇:《孟子》性善论

下一篇:孟子说生命共同体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