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冠的含义

328 2025-01-21 22:08:02

之前做华服,没在意头冠。最近研究敬天礼服,开始重视头冠,喜欢上各种头冠,我问自己为什么,

1、头冠是元服

在古汉语中代表“头”的词语是“元”,所以“元服”便是人们对于佩戴在头上的饰品的统称。元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,其古字形像是头部突出的侧立的人形,本义即人头。

元字

从商代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,男子便已经开始佩戴冠,并且已经出现冠服制度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天子玉藻,十有二旒,前后邃延,龙卷以祭。” 孔颖达 疏:“天子玉藻者,藻,谓杂采之丝绳,以贯於玉,以玉饰藻,故云玉藻也。”据《周礼》记载:“天子之冕十二旒,诸侯九,上大夫七,下大夫五。”《礼记·弁师》所载:“顶有延,前有旒,故曰冕旒。”皇帝戴的冠冕主体为冕,冕的顶端有一块叫“延”的长形冕板。而延通常是前圆后方,用以象征天圆地方。冕板上画着日月,一根带子叫天河。日月合一的天一之水,德一元气。玉藻就是德一之光,供养五脏即是五色光。玉帘称为“蔽明”,即德一之光,灌入头中,成为人的脑光、心光,不要外泄之意。皮弁冠,更是满头的五色光。这才明白我亲手做了两个豪华冕冠,还很喜欢皮弁冠的内在原因了。

豪华冕冠1

豪华冕冠1

宋仁宗冕服复刻版

皮弁服

元,始也。人之始即是一点灵光,德一之光。也是天的代名词,圣人制定礼仪,敬天,是为了敬仰生命之元,他来了,就有了生命,就能活了。

2、头冠是礼之始

 华夏乃衣冠上国,礼仪之邦。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” 《左传·定公十年》

《论语·冠义》中记有:“故冠而后服备,服备而后容体正、颜色齐、辞令顺。故曰:‘冠者,礼之始也。’”

礼又是什么?能看懂古河图的,知道礼对应人的后天之心,和心光元神。“礼乐,德之则也。”(《左传》)

礼是德的规律、规则。也就是德一之光的客观规律性,光的规律性的特点。《西游记》里讲了很多光的规律和客观应用,可惜没有道德修身的人,都误会为神话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礼,履也,所以事神致福也。”礼,始见于商代甲骨文,本指祭神、敬神,因此夏商的礼乐主要用于敬神和庆典。但是,周公制礼,明确的说不是敬神,而是敬德。

“先君周公制礼作乐曰:‘则以观德,德以处事,事以度功,功以事民。’”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。德足了天就赏,德亏了天就罚。好事都是德能量化出来的,是根本的惠民。

周公对殷朝的“先鬼而后礼”的天命思想进行了反思,认为“天命无常”只是表象,天命眷顾的核心是“德”,即民心所向。天命以民心向背为依据,决定王权的兴衰;而民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的“德”,于是周公提出“敬德保民”的思想。

何尊

中国

德字演变

何尊是第一个出现“中国”的青铜器,同时,也是第一个出现“德”字的器物。何尊之前的器物,无论青铜器还是甲骨文,“德”字都无心,一心为积德。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典出《史记·卷三十三·鲁周公世家》。归的这个心就是德。殷朝的灭亡,主要原因是“不敬厥德”(《尚书·召诰》),周朝能够克殷的原因就在于“明德”和“慎罚”。国学大师王国维在《殷周制度论》中称:“周之所以纲纪天下,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,而合天子、诸侯、卿、大夫、士、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,周公制作之本意,实在于此。”全民归心于德,代来国富民强,是圣人制定礼乐的根本。而华冠、华服都是敬德、有德用的。

三清冠,谁戴谁精神

元精元气元神三家相见,本性的莲花三花聚顶。

 


作者:韩金英

来源:微博

分享到 61.4K

上一篇:年度金奖武则天礼服

下一篇:永乐宫壁画复刻版华服秀背景视频